找到相关内容334篇,用时7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宗及禅学研究

    严格区分。那么,“禅”的主要含义究竟是什么呢?为了便于把握,我们再举一些印中佛教文献中的说法来考察。   《长阿含经》卷八中在论述四禅时说:“复四法,谓四禅。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,观,离生喜乐,入于初禅。灭觉观,内信一心,无无观,定生喜乐,入第二禅。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,诸圣所求,忆念舍乐,入第三禅。离苦乐行,先灭忧喜,不苦不乐,舍念清净,入第四禅。”在这里,禅主要是对人情感和意念的控制...

    邢东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4871052.html
  • 改造人生宇宙的伟大导师

    恶亦无善;待染净,待净有染,无染则无净,无净亦无染。这种观待道理,法尔如是,也就是人生宇宙主要的自然规律。 整个大宇宙的自然规律,不外是与不觉、知与不知的对待方面。真与真知,即是出世间的圣者:不觉与不知,即是世间求而未,或半觉而未成熟的学佛者,也就是一般众生。众生与出世大觉者的关系,一是能教能化的导师;一是受教化的学人。 众生是学人,要有众生才会的佛,所以《华严经》说: &...

    唐仲容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5475066.html
  • 末法众生该如何远离诸幻

    男子。一切众生。种种幻化。皆生如来圆觉妙心。犹如空花从空而。幻花虽灭空性不坏。 一切众生种种虚幻的境界,都是从如来圆妙觉心、真如本性当中产生的。就像空中虚幻的影像一样,是从空而建立,如果这个虚幻的影像消失了,但虚空却不会动摇。一切众生种种妄想执着、颠倒梦见消失后,我们真如本性却未曾动摇,更不会消失。 众生幻心。还依幻灭。诸幻尽灭。觉心不动。依幻说。亦名为幻。若说。犹未离幻。说无觉者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52285010.html
  • 通过唯识重新认识生命——宽谦法师谈生命唯识学

    不已的生命本质,我们也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,开发更照的生命智慧! ...也不只是他人的问题,终一天就是我们自己必须去面对的了。   我们唯有进入宗教的领域才有机会面对生死的问题,其中又属佛教谈得最彻底、最完整;在佛教领域里,不论从原始佛教、部派佛教甚至到大乘三系:性空...

    宽谦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84389022.html
  • 略述修禅次第

    物,便证入了“未到定”。这样的定能出生初禅,但还没有到初禅境界,所以叫“未到定”。此后,心身微动,出现动、痒、轻、重、滑、涩、冷、暖等八种感觉。叫做“动八触”,这是心理上的变化,引起生理上的反应...、乐(细)、一心五种功德,但既然尚、观二种粗细的寻求分别,影响定力的深入,因此厌离觉、观,加功进修,不受不著,便得进入二禅。  二禅叫“定生喜乐地”,由于定力摄持,身心感到无比喜乐,心息相依,呼吸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2339231.html
  • 关于生命现象的探讨——解读《大因经》

    此二法并不是第一因,它们是缘觉而的。,当是对外境的种种感触,不外色声香味等法。而之六法,也是由眼耳等六根的好乐(更乐)而。更乐又以名色为缘,文中以名身及色身释名色,与后期的五蕴之释不同。名色又...。而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实体,它也是因缘所生法。为了不使人误会识等同于神我见,于是对外道的神我思想进行剖析和批判。  1、神在何处?  经云:“或一见是神,或复一不见是神,见神能,然神法能。...

    道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5552231.html
  • 六即颂略解

    指六尘境界。佛性理体迷不觉故,随逐六尘境界,故云“冥冥随物去”也。“杳杳不知归”者,谓无照之功,迷不知归也。此位惟论性德,无修德。即在迷凡夫也。 ...穷源犹未尽”者,谓尚四十一品无明未破,未能彻法源底也。“尚见月朦胧”者,此举喻,谓如一轮皓月,为云所障,见不真切也。从初住而至等,凡四十一位。各各分破一品无明,,证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4758299.html
  • “杂阿含经”研习: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槃智

    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。” 时,彼须深语比丘言:“尊者!云何,学离欲、恶不善法,观,离生喜乐,具足初禅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?” 比丘答言:“不也,须深!” 复问:“云何,离观,内净一心,无无观,定生喜乐,具足第二禅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?” 比丘答言:“不也,须深!” 复问:“云何,尊者离喜舍心,住正念正智,身心受乐,圣说及舍,具足第三禅,不起...

    罗无虚讲 蔡惠明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063780.html
  • 说菩萨句义——“大智度论”集粹之四十

    五力、七分、八圣道分;空解脱门、无相解脱门、无作解脱门;三无漏根:未知欲知根、知根、知已根;三三昧:观三昧、无观三昧、无无观三昧;明、解脱、念、慧、正忆;八背舍,何等八?内色相外观色,...是六背舍;过一切无所有处,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是七背舍;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,入灭受想定,是八背舍。九次第定,何等九?离欲离恶不善法,观,离生喜乐入初禅;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,无无观,定生喜乐入...

    智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0368023.html
  • 从阿罗汉不堪忍病苦谈──得现法乐住的身心状态

    之乐。这点在《中阿含经》卷 58 说明:“非一切乐觉欲使也   ,……云何乐觉非欲使耶?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,观,离生喜   乐,得初禅成就游,是谓乐觉非欲使也。所以者何?此断欲故。”(注四...所依、所缘,见闻知法中心不动。”(注八)   因为在禅定中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,所以可使内心及色身寂然不动   ,得到轻安。文中又以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螺髻仙人为例:一天螺髻仙人   在树下禅坐,入...

    释见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2068635.html